礼仪培训的职业道德

    现在各种培训机构林立,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自律,导致了唯一一个后果:良莠不齐、好坏不分。培训,是启迪、教育、引导人的神圣工作。作为培训,如果不自律,不讲职业道德,可怕的不仅仅是培训效果。

    培训机构工作人员须以身示范

    有一次是在七月份要去外地培训。因为正值火车车票紧张期,而客户那边又是临时、提前确定的培训。用他们的话说,如果不能安排在这个时间段,他们有不少员工将去外地,将近有大半年的时间才回来。如果一次培训缺很多人的话,是非常遗憾的。我们好不容易才订到了两张硬座车票(培训师和助理),上车后根本补不到卧铺,而且车上人又出奇得多,一路上硬是倦缩着到了目的地。培训师的腿本来就有些不好,早上六点下车后,连走路都变得难受了。按原定时间,上午八点半就开课。客户那边的人力资源总监心里不安了:说他可以马上通知学员,让他们下午再来,上午让老师和助理先休息。我们的培训师说:还是按计划开始吧,不能因为我俩影响一百多号人……   

    整整两天的培训,培训师始终是在与学员的互动之中度过的,培训数次被学员的掌声打断……培训结束后,在晚宴上,一位老总动情地说:誉杰的课不仅形象而生动地教给他们职业礼仪知识,还很好地示范给他们如何工作、怎么做人……

    我们的培训师真的不累吗?回广州后,培训师和助理请假睡了一整天。  

    与同行健康而"和平"地共处 

    大部分行业的发展,不可能只是某一家机构垄断,特别是培训机构,更是“百花齐放”。

    誉杰对誉杰的同仁有一个基本要求,就是对外口径上绝对不许恶性评价同行,哪怕明知某机构公认的不行或客户已经带了头。

    作为培训机构来说,培训礼仪其实是提倡一种高效、健康、积极、文明的社会风气、社会公德,如果首先就贬低同行,能说明你讲礼仪、讲道德吗?同行好不好,并不是你说了算,而是由市场说了算、客户说了算。这种贬低,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显得特别苍白而可笑;其实就是在贬低自我,是一种低级的、笨拙、丑陋、原始的伎俩。

    对外宣传上应该实事求是 

    如果说培训师个人浮夸是令人深恶痛绝的,那么培训机构的弄虚作假,则更为人所不耻了。有些培训机构,以纯粹的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,从不讲究品牌或社会效益。在培训项目上大而全,什么流行、什么时尚就开展什么培训项目。怎样显得自己在该领域“权威”?于是就列出许多的“案例”。这里面就大有文章,应该说50%以上的机构,在案例的说明上都是水份十足、“水灵灵的”。往往把自己服务过其他项目时的机构名录一一列上,或是把自己外聘讲师的以往个人经历中的案例“借”过来说成是本机构从事该培训服务过的客户等。 更有甚者,能勇于列出所有名企名单:“反正人家也不会找上门”。 

    为客户着想,诚信善意为本 

    绝大部分的机构,在安排礼仪培训的时候,都希望培训后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。经常有客户在培训之前咨询(特别是一线销售人员、服务岗位人员):培训过后怎样有效监督、贯彻?如何检测、巩固、升华培训效果?这些看似额外的事情,我们都主动、义务地提出各种有效解决方案。   

    曾经有一次的培训,在培训的前一天(按工作惯例需要此时再次确认他们单位的标准全称,开具发票,以及培训地点、培训时间、联系人等信息)才知道,对方联系人把费用记错了,多记了500元,而且财务也因此批准了费用。

    我们工作人员告诉她,是多出了500元的时候,她似乎有些不信,因为之前是她们处长亲自联系的,哪有客户多给钱不要的?现场培训的时候,那位处长对我们表示了感谢,他说,这不是500块钱的问题,而是我们给他们很好地示范了什么叫诚信…… 

  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 

    作为企业,经济效益是其*终目的,但绝不能作为唯一目的。如果只图眼前短期利益,往往会失去长远、稳定、健康发展的可能。社会效益 (这里可以说是客户利益)不可丢。只有重视客户利益,才能安排出真正使培训单位、学员、自己机构三方满意的大好结局,这样还怕客户下次培训的时候,不惦记着你吗?否则,只能是使自己的客户群越来越少,恶性口碑越来越厉害。

    我们的培训,和客户协商要求压缩培训的周期长度是常事。某珠宝企业,*初要求是七天的培训周期,但我们经过调查客户需求、学员情况后,提出了三天的培训周期。培训过后,我们收到的反馈可不仅仅是培训效果良好,客户节约的不仅仅是那四天的费用。
 



立即预约您的礼仪顾问